[討論] 再讀楞伽經筆記(二十六)
再讀楞伽經筆記(二十六)
原文
……爾時。大慧菩薩普觀未來一切眾生。復請佛言。願為我說具修行法。如諸菩薩摩訶薩
成大修行。佛言。大慧。菩薩摩訶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。何者為四。謂觀察自心所現故。
遠離生住滅見故。善知外法無性故。專求自證聖智故。若諸菩薩成此四法。則得名為大修
行者。
翻譯
那個時候,大慧大菩薩觀察未來的一切眾生,再次對佛陀請求,說:「希望您為我解說具
體的修行方法,讓我能像諸大菩薩,成為大修行者。」佛陀說:「大慧,大菩薩具有四種
法就成為大修行者,哪四種?就是觀察「一切事物都是自心所顯現」,遠離「生出、安住
、消滅」的見解,善於明瞭「外界事物並無自性」,專一的追求「親自證得的神聖智慧」
。如果菩薩成就了這四種方法,就可以稱為大修行者。
原文
大慧。云何觀察自心所現。謂觀三界唯是自心。離我、我所。無動作無來去。無始執著過
習所熏。三界種種色行。名言繫縛。身資所住。分別隨入之所顯現。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
自心所現。大慧。云何得離生住滅見。所謂觀一切法如幻夢生。自他及俱皆不生故。隨自
心量之所現故。見外物無有故。見諸識不起故。及眾緣無積故。分別因緣起三界故。如是
觀時。若內若外一切諸法皆不可得。知無體實。遠離生見。證如幻性。即時逮得無生法忍
。住第八地。了心、意、意識、五法、自性、二無我境。轉所依止。獲意生身。
翻譯
大慧,什麼是「觀察一切事物都是自心所顯現」?就是觀察「三界全都是自心所顯現,遠
離了「我」、「我所」,沒有動作,沒有來去,被久遠久遠以來執著的習氣所熏習;(觀
察)三界的種種物質、行為、名字言說的束縛、身體和資助生存所住的事物,都是隨著分
別而顯現。大菩薩應該像這樣來觀察「一切事物都是自心的顯現」。大慧,如何能遠離「
生出、安住、消滅的見解」?就是觀察「一切事物都像是虛幻的夢所生出」,因為自己、
他人和共同的相都沒有真正的生出,因為一切事物隨著自心的計量所顯現,因為看見外界
的物質其實不存在,因為看見諸識並沒有生起,及因為各種因緣不會累積,因為分別的因
緣使三界生起;像這樣觀察時,身內、外界一切的事物都不可得,明瞭了「一切事物沒有
真實存在的本體」,遠離了「有事物生起」的見解,證得「一切事物有如幻夢」的特性,
那時就馬上獲得無生法忍,安住在菩薩的第八個階位,明白心、意、意識、五法、自性、
二種無我的境界,轉變所依賴的諸識(成智慧),獲得意生身。」
原文
大慧言。世尊。以何因緣名意生身。佛言。大慧。意生身者。譬如意去。速疾無礙。名意
生身。大慧。譬如心意於無量百千由旬之外。憶先所見種種諸物。念念相續。疾詣於彼。
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。意生身者亦復如是。如幻三昧。力通自在。諸相莊嚴。憶
本成就眾生願故。猶如意去。生於一切諸聖眾中。是名菩薩摩訶薩得遠離於生住滅見。
翻譯
大慧說:「佛陀,以什麼因緣稱為意生身?」佛陀說:「大慧,意生身就像用意識想像時
一樣,快速而沒有障礙,稱為意生身。大慧,就像心意識在無量百千由旬之外,回憶先前
所看見的各種物體,念頭和念頭互相接續,就能快速的到達那些地方,不是他們的身體和
高山、河流、石頭牆壁所能阻礙的;意生身,也是像這樣。因為菩薩有如幻三昧,自在變
化的神通之力,和莊嚴的諸外相,回憶起原本想要讓眾生成就(解脫)的本願。就像意識所
去,出生到一切聖者的集會中,這就稱為「大菩薩能遠離生出、安住、消滅的見解」。
原文
大慧。云何觀察外法無性。謂觀察一切法。如陽焰、如夢境、如毛輪。無始戲論。種種執
著。虛妄惡習為其因故。如是觀察一切法時。即是專求自證聖智。大慧。是名菩薩具四種
法成大修行。汝應如是勤加修學。
翻譯
大慧,什麼是觀察「外在的事物並無自性」?就是觀察一切事物就像太陽所生的海市蜃樓
、就像夢境、就像眼翳病所見的毛輪,因為以久遠久遠以來的戲論、各種的執著、虛妄錯
誤的習氣做為它們的因緣。像這樣觀察一切事物時,就是專一地追求「親自證得的神聖智
慧」。大慧,這些就稱為「菩薩成為大修行者應具有的四種法」,你應該要像這樣勤奮地
修學。」
思考
.經文所說的是修行的方法;我們經常在佛法中看到「觀」這個字,而究竟所謂的「觀」
到底是怎麼實際操作呢?「觀」有兩種意義:一種是「思考」,一種是「觀察」,不論使
用哪一種,都和「止」離不開關係。當我們的心不平靜時,不論是思考或觀察都無法深入
,進而領悟道理,所以在我們修「觀」之前,要先把心靜下來,不論是讀一下經,或念佛
號、念咒或數呼吸、或什麼都不做,總之,先把心靜下來,然後才開始著手「觀」。如果
想要「思考」,那就把平時看到那些佛法的理論,有困惑的,在心中默想,不要再去翻書
或Google,把自己能記得的問題,好好的思考一下,不預設答案,去思考正面的說法是什
麼,反面的說法又是什麼,各個理論之間有什麼共通性;不知道可以想什麼時,就自問自
答,用猜的也沒關係,沒有人是思考一兩次就得到解答的,很多佛法理論,是經過一次又
一次的思考,才能想清楚的。如果想要使用「觀察」,那就去觀察自己的念頭或是外界的
種種現象;我們的念頭通常是一閃即逝的,很不容易觀察,這時就把念頭分類一下,把注
意力放在自己的六識中的一識,或自己的某種欲望或自己的某種感受上,然後去探討它們
「是什麼因緣而生起」、「從哪裡生起」、「如何運作」、「如何滅去」,觀察暫時被思
考中斷也沒關係,即使找不到因緣或看不清楚,也沒關係,沒有人「觀察」一次、兩次就
能看得見諸識的生住滅的,通常是持續不斷的多次觀察、尋找,才能逐漸越來越清楚;觀
察外界的種種現象也是一樣,去探討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,有什麼共通的特性,人從出生
一直到老死的過程,物質、山川、星辰、地球經過時間的變化,是如何成、住、壞、空…
…等。如果單純的思考或者觀察,無法得到進展,或覺得想放棄,那也可以把思考和觀察
混在一起用:先思考一陣子,然後用觀察去對照,或先觀察一會兒,然後去思考這些觀察
的結果。如果發覺自己的心越來越亂,或有點煩躁,那就是定力散亂了,要重新把心靜下
來,先不要「觀」,將注意力放鬆一段時間,使用能讓自己靜下來的方法,覺得心平靜了
,再開始「觀」。這些就是「觀」的方法,再艱深難懂的佛法,也是用這個「觀」印證出
來的,只要有恆心的使用,相信每一個人都能得到修行的利益。
延伸思考
.止觀中的止為什麼和觀放一起說?外道也能得四禪八定嗎?佛教的觀,其目標是什麼?
(待續)
--
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, 來自: 61.223.108.242 (臺灣)
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Buddha/M.1715561515.A.62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