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: [觀點] 日治老照片 以恩格爾係數為準來挑選
感謝afv大大建議閱讀吳聰敏的論文 (2004年):
台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 1902~1941
先以該論文為準,則其提供的數值如下
https://i.imgur.com/B0DcCmd.jpeg
可看到,日本統治末期
都市的恩格爾係數為 > 50% (農村則為 > 60%)。
從此可延伸出多個問題,自問自答如下:
問一. 上一篇貼文介紹之論文,引用了日本學者溝口氏的數值
Korean Social Sciences Review | Vol. 2, No. 2, 2012: 1-34
https://i.imgur.com/te7sbVt.png
紫色虛線在1937/1938年的係數是 ~64%
紫色實線在1937/1938年的係數是 ~58%
哪一條線代表都市?
答. 經afv板友指正,亦用ChatGPT確認,
恩格爾係數的研究如區分 都市 vs. 農村,則通常農村的數值較高。
這是因為農村雖然自產糧食 (所以我誤猜農村的數值較低),
但由於收入不如都市,飲食費占比(恩格爾係數)仍較高,
這也符合一般認為農村比都市貧困的印象。
準此,上述論文的兩條線,來自溝口氏的研究,應該解讀為
都市的恩格爾係數為 ~58% (農村則為 ~64%)。
問二. 為什麼有差異?
答. 至少兩種可能
A. 物價指數變動。
吳聰敏的論文(2004年)認為溝口氏的研究沒有考慮到這點。
B. 飲食費定義不同。
使用日文エンゲル係数google之後,看到滿有趣的論文(1981年),
該論文觸及溝口氏的研究,批評他的數值偏高,
因為其飲食費列入了交際與婚葬(紅包/白包)。
(ps. 吳氏的論文把交際費與紅白包單獨列出)
不過,我個人認為啦,溝口氏也不是完全沒道理,
畢竟交際跟婚葬(至少婚禮)往往有吃吃喝喝,要說是飲食費的一種也不算全錯。
問三. 吳氏的論文,除了跟溝口氏有差異,跟某碩士論文也有差異(下圖),為什麼?
https://i.imgur.com/NCz27Ru.jpeg
答. 樣本範圍不同。(也可能部分來自飲食費定義不同,遺憾這點我難以確認)
碩論(2010年)只整理了台北市的情況,
吳氏(2004年)則包含九都市:
台北、基隆、新竹、台中、彰化、台南、嘉義、高雄、屏東。
問四. 吳氏的論文,還跟一位曹建平研究者的結果(其數值更低)不同,為什麼?
https://i.imgur.com/usqBn4r.png
(感激Oswyn大大提供!)
答. 大膽猜是飲食費定義不同。
吳氏的論文另有一段深入介紹飲食費的內含項目,
看來當時日本人的調查極為綿密,
飲食費細分到 比如 油脂、調味料、水果、菸草、酒等。
如果認為至少菸草與酒,怎麼能算入飲食費,然後排除出去,
數值自然能更低。
問五. 所以當時台灣人的生活品質到底怎樣?
答. 即使以吳氏的論文為準,然後平均都市與農村的數值,想必也會落在 50~60%,
而依聯合國對恩格爾數值的定義(英文維基),該區間屬於
:daily needs are barely met
:勉強滿足日常需求
無論如何不等於
近年網路常見的拿彩色化日本時代老照片 來宣揚當年台灣人生活的富裕。
尤其,那些老照片,多半聚焦在台北市的鬧區,
所以恩格爾係數,我也用聚焦在台北市的數值,我認為無邏輯問題。
問六. 為什麼你要等板友指導才知道要看吳氏的論文?
答. Orz
因為吳氏沒用恩格爾係數這個詞兒嘛~~~
O的咧,我自然google不到啊~~~ (淚奔)
--
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, 來自: 49.216.134.196 (臺灣)
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www.ptt.cc/bbs/historia/M.1732023023.A.97C.html
留言